原标题:“小路”的扶贫“心路”
1月末,在“鸡鸣三省”的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已经有了浓浓的年味。冬日的天黑得早,当村民把炕桌摆上暖炕,“小路”却婉言谢绝了留下吃晚饭的好意,骑着摩托车赶向下一户,他想多跑几户人家,动员他们开春多养一些滩羊。
“小路”叫路修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住建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督局政策法规科科长,2017年1月起担任盐池县麻黄山乡麻黄山村第一书记。“小路”已经四十多岁,已经不能算“小”了,但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仍然亲切地喊他“小路”。
比山路还难走的,是“心路”
麻黄山村是一个极度缺水的村庄。民谚说:“上了麻黄山,咸菜就干饭。干吃别犟嘴,犟嘴不给水。”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路修堂还是被这里的生存状况深深震撼了——这是一种比“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贫困。全村55平方公里,共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08户11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304人,占到1/4。还有140户村民住在窑洞里,70多户的窑洞是危窑。
早在十几年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新淌村一户村民居住的窑洞于凌晨突然坍塌,一家五口在熟睡中遇难。包養行情“必须首先得确保住房安全!”路修堂说。沟壑纵横的麻黄山村居住非常分散,往往一个山头只住着几户人。为方便入户,路修堂和扶贫工作队员李学峰一起凑了1000元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
路修堂骑着这辆摩托车奔行于山间小路,挨家挨户讲补助政策,动员村民建新房或加固窑洞。山路难行,有次摔倒,“小路”把摩托车的大灯都摔坏了。但比山路还难走的,是“心路”。村民惠兴虎前些年因遭逢变故,和父母都住在危窑里,路修堂骑着摩托车先后60多次到他家里做工作,惠兴虎和其父母两家都不为所动。
不少人都劝路修堂放弃,他却说:“只要我们村有一户群众没有住上安全房,就是我们的失职。”他了解到惠兴虎有一个哥哥在甘肃庆阳工作,就把他哥哥请回来一起做工作,还包養主动联系技术好、费用最低的工程队,终于打动了惠兴虎。2017年,他和父母分别建起了新房、箍起了新窑。这两年,麻黄山村危窑加固改造56户137孔,自建房屋20户,为兜底户建房4户,21户群众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
每天骑着摩托车东奔西走的“小路”被村民称为“摩托书记”。他说:“这辆摩托车缩短了我和村里人的心理距离。”2017年冬天,路修堂看到身患腿疾多年的张凤华老人蹒跚七公里多山路来赶集,就主动提出下午骑摩托车送老人回家。“小路”在村部开完会已是下午四点钟,心里惦记着老人还在街上,没穿大衣就迎着寒风将张凤华送回家。回到村部时,他的手脚已冻得没了知觉。
山路越长,“心路”就越短。三千公里、五千公里、一万公里……至今,“小路”骑着二手摩托车,在这个小山村已跑了近两万公里,相当于在北京和银川之间往返六七趟。
扶贫,重在扶人心
扶贫,重在扶人心。路修堂注重沟通交流,他利用周末的两个通宵,把全村408户户主电话输入到自己手机里,对不在村里居住生活的298户群众,逐一打电话,了解他们在外的生产生活,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鼓励他们勤劳致富。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路修堂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将近年来村级扶贫档案认真整理并分类归包養档,深入每个自然村,逐户摸底排查。为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带着打印机、复印机,逐户采集信息,修改调整各类信息637条,确保了底数清楚。
进户核实数据的过程,也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路修堂发现全村40多户村民有不少土地闲置,他就逐一做工作,把闲置多年的近700亩边角、斜坡土地种上杂粮和牧草。发动全村种植荞麦、苦荞等杂粮1.8万亩,优质牧草1100余亩,滩羊补栏6100多只、黑毛猪210头、土鸡2300余只。缺资金,他和村委班子集体研究、简化程序,发放互助资金197万元。当年,仅养殖一项,就实现收入倍增。
“小路”发现,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较重,站在墙根等脱贫、晒着太阳等小康。他就鼓励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成立两个箍窑队和1个建工队,参与全乡的危窑危房改造。村民朱强平时比较闲散,路修堂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到他家去了20多次,终于打通了朱强的“心路”,跟着村上的建房施工队打工挣钱。村民们都说:“能让朱强出来打工,真是想不到啊!”一年下来,朱强一家3口各类收入算下来人均达到11000多元。
面对乡村陋习对扶贫成果的侵蚀,路修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推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转变观念,移风易俗。村里只要有婚丧嫁娶,他都要前去了解情况、做好工作,村里4户嫁娶,在他说服下,都只收到少量彩礼。村民包養網贺海龙女儿出嫁,经他多次上门耐心劝说,贺海龙只收了男方送来彩礼的三分之一,主要用于陪嫁电视、冰箱等。
为让化风成俗,路修堂利用一个月时间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起草了《麻黄山村新风歌》:“新人新事新风展,封建迷信丢一边;婚丧嫁娶十桌内,烟酒席面要从简;随礼送物不过百,彩礼不超三万元;不要彩礼心更暖,文明新风代代传……”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通过后,利用各种场合组织党员群众诵读,高额彩礼、大摆宴席、聚众赌博等陋习已杜绝,互帮互助、勤劳致富的社会新风日渐形成。
干群之间架起的“心路”,才是麻黄山村永远的财富
麻黄山村位于麻黄山乡政府所在地,但主要街道只有两排矮平房。路修堂在全面掌握村情民情基础上,积极争取总投资1500万元的美丽小城镇建设项目。随着项目的实施,这个近40年未经投资改造的偏远老旧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范晓峰在街道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一直不好。去年底,他搬进将近200平方米的二层新楼房,营业收入翻了两番。他逢人便说:“真没想到麻黄山村的街道能变成这样,客人多了,生意好了,幸福真是来得太突然啦。”
路修堂不只是一个“项目书记”。到任麻黄山村的第一个月,他就提出,村子贫困的根子在支部。针对村党支部党员年龄偏大、带领群众脱贫动力不足等问题,他全程参与指导麻黄山村第10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配强了班子,提高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包養網心得。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提升班子成员号召力,他说服引导3名村干部在乡村街道办起餐饮店,1名村干部的滩羊养殖从80只扩大到400多只,3名党小组组长和两名党员通过土地流转,户均种植小杂粮超过800亩,每户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带动了12名青年农民发展成致富带头人。
到2018年底,麻黄山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89元,比2016年增幅56%。2018年7月,这个村所在的盐池县经国家考核评估,以群众认可度97.71%的高标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脱贫后,路修堂敏锐地感到,村“两委”班子有松劲现象。他与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商量,立即召开“两委”成员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会议,集中组织“今后怎么办、我们怎么干”专题讨论,通过理思路、摆事实、明任务,把思想统一到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上来。他们梳理出11项工作,他和村支书、村主任三人合理分工带着干,每周一召开村干部会议总结上周工作进展,以任务牵引投入工作,使支部凝聚力越来越强。
再有一段时间,“小路”将离开麻黄山,他在思考,两年多能给这里留下什么?“不是协调来的资金,不是跑下来的项目。而是一个运转良好、团结向上的村支部班子,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以及干部群众之间架起的‘心路’。这些,才是麻黄山村永远的财富。”
(本报记者 王建宏)